2021
五月

21

1552

【问问神父】19|孩子隐藏的真意

1231231

问题留言:神父我不知道怎么给孩子沟通,我和孩子说不了几句话,我们就开始争吵了,我也想好好的对待自己的孩子,可是,就是感觉用不对劲,神父怎么办?

随风神父:父母怎么给孩子说话是一门艺术,是需要学习的,因为它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和规则。不要小看孩子们所说的话,他们的话,很少是“傻话”。他们的话,一般都是需要解读的。如果我们只注意话语表面的含义,就会很容易误解他们,和他们形成隔阂,使孩子和我们做父母的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。就如情报密码,如果让常人来看,我们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,可是为那些专业情报人员,他们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。作为父母,我们也应该学习,如何懂得孩子的话语,学会孩子话语的“译码”。

孩子话语的“译码”

孩子的话语,都是从关注自己开始,和自己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。我们要想懂得他们,首先需要关注他们的情绪感受,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于他们的爱。

小安迪有一天突然问他的爸爸“纽约市哈林贫民区有多少弃婴?”听到孩子问这样的问题,爸爸内心里很是高兴,感觉自己的孩子对于社会问题发生了兴趣,孩子的怜悯之心和爱心可以借此培养。于是就详细的解释了一遍,而且还上网查找了数据。听到爸爸的解答,安迪却不满意,继续问道“在纽约有多少弃婴?在美国全国有多少弃婴?全世界有多少弃婴?”听到这些问题,爸爸才突然醒悟,自己儿子关心不是社会问题,而是自己的问题。他问这个问题不是同情和关心弃婴,而是怕自己会成为弃婴。他要知道的不是弃婴的数字,而是想知道他有没有可能也被丢弃,成为弃婴。

五岁的小烨第一次去幼儿园。他和妈妈进来后,看到了教室门口的墙上贴着一些画。当小烨把墙上的画看了一遍后,大声地问问妈妈说:“这些画难看死了,是谁画的啊?”小烨的妈妈听到这些话非常窘迫。急忙说道“这些画这么漂亮,你怎么说难看啊。”碰巧有一位老师经过,她懂得小烨的问题,微笑地向小烨说“在这儿你不需要画很美丽的画,你可以画最坏的画,只要你喜欢,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。”小烨这时微笑地扮了个鬼脸,因为老师解答了他隐藏地问题“要是我画不了那么好的画,会不会挨老师的骂?”小烨得到了他所担忧的答案,所以他安心了。

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,在生活中,我最要关注的是孩子话语和行为背后的情感,只有我懂得了他的情感状况,我才可以很流畅的与孩子交流。

从关注事件到关注关系

很多父母,在生活中经常关注事件,而忽略了事件所隐含的关系。比如在家庭里,哥哥和小几岁的妹妹,可能会有不同的礼物和朋友。可是当哥哥的礼物逐渐增多时,做妹妹的可能就会抱怨了。这时,你如果给妹妹讲道理,或是理论,反而会引起永无休止的争论,于事情无补。因为妹妹小,她无法理解我们大人所讲的那些道理。这时,做父母的就需要注意了,孩子真的是在意那些玩具吗?还是在担心其他的呢?心理学提供给我们的答案是:孩子担心的是我们与孩子的关系,因为她怕因着这些差距,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和关爱也会发生变化。因此,此刻做父母就要关心一下孩子和自己的关系了。有一位母亲是这样做的,她先是问孩子“你也要更多的礼物吗?”然后她没有多说什么,直接把孩子搂在自己的怀里。而她的孩子的反应是带着惊讶和快乐的微笑。因此,我们可以看到,在家庭里,有时孩子会用一些让我们头疼的话语或是事件,引起我们的注意,目的不是这些事件,而是我们与他之间的关系。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了事件上,不但事件解决不了,反而会使孩子与你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。引起更多的麻烦。

从关注事件到关注情绪

当孩子和你分享一件事,或是询问一件事情的时候,你最好的反应不是就事论事,而是用心去感应这件事情背后的故事。

七岁的莎莎放学回家了,脸上一脸的愁容。妈妈问她怎么了,她告诉妈妈她的好朋友兰兰被其它小朋友推倒路边的水坑里了。作为妈妈,此时换做是你,你会怎么做?莎莎的妈妈是这样做的,她没有进一步追问这件事的细节,而是从女儿在这件事上所有的感受反应开始,去询问孩子,她说“这件事一定使你很烦恼,你对做这件事的人一定很生气,你现在还在生他们的气吧。”此时小莎莎含有同情的说“是”。接着妈妈又说“你是不是也怕他们这样对你做?”小莎莎此时则坚决的说“你让他们来试试,我会让他们和我一起跌倒水里!让水花溅的更大些!”当小莎莎说完,想着也弄了他们一身水的时候,她高兴的笑了。

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,在孩子把为了一个朋友,一个老师,或是个人而产生的麻烦带回家里时,最好是根据他的说话声调而决定反应方式,要先关注他的情绪,而不是事件本身。

评论

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。